自动驾驶技术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,在科技浪潮中狂奔向前。从高端车型的标配到共享出行领域的试点应用,自动驾驶似乎正以“改变人类出行方式”的姿态席卷全球。然而,技术狂欢的背后,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故却像冷水般浇醒了公众的热情——自动驾驶车辆失控撞向护栏、系统误判导致追尾、甚至因感知故障酿成伤亡……当“智能”变成“失控”,当“安全”沦为“风险”,一个尖锐的法律问题浮出水面:
自动驾驶事故中,车企究竟该不该担责?
虽然驾驶员是首要责任主体,但在特定情况下,车企也可能需要承担责任:
❶系统存在设计缺陷:如果事故是由于自动驾驶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、制造瑕疵或未充分告知使用限制导致的,车企需承担相应责任。
❷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:如果车企在宣传其功能时存在夸大或虚假内容,使消费者对系统能力产生错误认知,也可能需要承担责任。
❸数据证据问题:如事故发生后,车企在数据提供方面存在隐瞒、篡改或不配合的情况,可能面临不利推定。
◆ 消费者维权指南【2025车祸赔偿计算标准,点此说省份】
如果您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发生事故,建议:
❶ 立即保存证据:事故发生后,立即拍摄车内中控屏幕及外部环境视频,清晰展示系统运行状态及时间戳。
❷ 及时告知交管部门:与交警沟通时,需特别申明自动驾驶功能开启状态。
❸ 要求数据保全:尽可能及时向车企发送数据保全函,申请对相关行车数据进行司法封存。
❹ 申请伤残鉴定:如果受伤,治疗终结后及时申请伤残鉴定,评定伤残等级。
❺ 咨询专业律师: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复杂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自动驾驶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,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认定也在不断完善。可以预见的是,法律并不会只追究司机,厂商同样难逃问责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务必认识到:目前的“智驾”系统仍是辅助驾驶,驾驶人永远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。使用这些功能时,必须保持注意力,随时准备接管车辆。
感谢您的阅读!如果您有任何疑问,可随时私信或留言联系我们。
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-成立17年坚持为受害人解决赔偿难、赔偿少、不懂如何赔偿等相关法律问题!交通事故案件代理服务地区:深圳、广州、佛山、北京、天津、杭州、长沙、上海、江门...可解答全国所有地区法律问题。
微信号:jtsgpc,jtsggh